第一一 至 第二〇
11**時間: 地點:
(一日有兩緋衣童子不通姓名,直入館中參見尊者,求其講說經義。)
(尊者明知是日月天子從眾信中,特為講經曰:
( 罔象先天地,玄泉出杳冥。)
(本剛非鍛鍊,元瑩匪澄渟。)
(鑒照崆峒寂,晨昏法界明。)
(產光沉不滅,吐魄墜還生。)
(尊者講畢,二緋衣童子不問難更端,即躍身而去,眾信未及問其姓名。)
(門外報國王臨筵聽講,眾人接得,國王入館,與尊者敘禮畢。)
國 王:朕聞有道禪師講經降猛虎,說法墜天花,寡人不敢自異,齋戒沐浴,叨陪經筵,
求為國中之人講談如來宗旨。
尊 者:賢王不為一家,專為一國,所志不亦善乎?第入道之門,須除事理二障,除障之
訣,須用止觀二法。非大觀法,安能除得理障,非大止法,安能除得事障。
國 王:事理二障,則吾既得聞命矣。敢問照忘二字奧義何如?
尊 者:心無不存之謂照,欲無不泯之謂忘,忘與照一而二、二而一。當忘之時,其心湛
然未嘗不照,當照之時,纖欲不留未嘗不忘。照忘二字之義,汝屬當心味之。
(又吟數語曰:
( 瘦竹長鬆滴翠香,流風疏月度微涼。)
(不知誰住原西寺,每日鐘聲送夕陽。)
(尊者吟聲方罷,忽見二緋衣童子前來禮謝尊者。)
國 王:二緋衣郎為誰?
尊 者:此日月天子也。適來見我求解經義,我從眾人中揭其旨歸,為彼講說,今特來相
謝耳。
(國王驚異,正欲請緋衣郎上堂相見,二緋衣郎忽然不見,惟留下異香馥馥襲人
(。)
國 王:(國王遂欣然謂眾人曰)日月天子,懸像禪明漢表,在天謂之雙眼,在人渭之雙
曜,尚且向禪師求講佛法,恐晝夜運行或有遺明。況吾人生於照臨之下,億萬人
不值彼之末光,住百世不值彼之一瞬,何可不明佛道。
(君言一出,群下效尤,遍國中共宗佛氏之教者,無貴賤長幼一也。)
(有詩為證:
( 緋衣天子講如來,講畢如來去復回。)
(馥馥異香留得住,國王驚歎事奇哉。)
(中印度師子比丘粗知佛法,亦在無妄寺坐禪習定,質極聰慧,凡諸書雜記,過
(目背誦如流,亦有意宗禪,第未得高人印正。)
(至是,聞尊者遠來行比,聲名籍籍,遂離本山,敬趨尊者行館,求為講解印正
(。)
(一謁見尊者,便啟口問曰)
尊 者:我欲求道,當用何心?
尊 者:佛法以無為宗。子欲求道,當無所用心。
比 丘:(師子比丘)佛從心作,既無甩心,誰作佛事?
尊 者:(尊者指點之曰)汝若有用,即非汝心,汝若無作,即是佛事。
(師子聞尊者言,扞格俱化,如紅爐點雪,即時融化。)
尊 者:(發歎口)登山不到頂,不知宇宙之寬。入海不到底,不知滄海之深。
(且吟詩曰:
( 枯木岩前差路多,行人至此盡蹉跎。)
(鷺鳥立雪非同色,明月蘆花不似他。)
(又曰:
( 須彌山一摑摑倒,四大海一趯趯翻。)
(佛祖終留不住,何須弄笛江灣。)
(尊者與師子相處數年,及門之士惟此子足以繼志行道,遂授以偈云:
( 認得心性時,可說不思議。)
(了了無可得,得時說不知。)
(第九尊 戲珠羅漢)
(尊者名般若多羅,宋時人,生東印度國。)
(早年出家,有志克繼佛事。)
(始事一比丘,粗能料理支費,而於經義漠無知識。)
尊 者:此非吾師也。
(遂舍之。)
(繼事一比丘,頗能訓解文字,而於經義尚有依回,尊者)
尊 者:此非吾師也。
(亦舍之。)
(三事一比丘,道超頓悟,可稱上上乘矣,第相逢之晚,從游未幾,師即逝去。
()
尊 者:吾命真厄,吾數真奇也。自後一味自修自證。古人覆土成山,磨石作鏡,皆有志
成事者也。吾何不益堅乃心,高不陟顛,淵不徹底不止矣。
(精思之極,神明通焉,夢寐之中,嘗有得道比丘揭其奧妙以告之。)
(尊者得夢中指點,有如揚輝秋月,萬頃澄然者矣。)
(遂作悟後之詩:
( 藏身無跡更無藏,脫體無依便廝當。)
(古鏡不磨還自照,澹煙和露濕秋光。)
(南印度與東印度乃西方唇齒之邦也。)
(南印度國王素性好善,專意崇奉佛教,本國僧尼請建梵剎,不吝千金以鼎創之
(,外國比丘遠來提化,不吝珠玉,以施予之,以故,國王奉佛之聲洋溢中外。
()
(尊者以佛教信心於國王信耳,遂肩行李至彼國行化。)
(入其疆,至一古寺投宿,其寺建在險峻岩上,每晚寺中燈明如晝。)
(尊者自證得道,名譽未甚彰大,彼寺僧人亦未甚奇之也。)
(尊者本晚在寺中,親見彼僧每晚只哄鬧道場,全不在宗旨上契悟,遂有感,作
(長短句,志一時經見之事。)
(其言曰:
( 不須驚,不須怖,走馬臨崖收不住。)
(千年燈,萬年燭,寸絲不掛全身露。)
(有一僧人竊聽尊者之言,知是得道比丘,特自延入僧房求濟度。)
(尊者不言,只吟一律云:
( 夜來靜坐一爐香,終日凝然萬慮忘。)
(不是息心除妄想,都緣無事可商量。)
(僧人聞言,遂悟道場鬧哄皆粗也,願北面受教,尊者納之。)
(次日入國中,同見南印度國王。)
國 王:水向石中流出冷,風從花裡過來香。禪師遠來能清寡人煩燥,馥寡人腸胃耶?
尊 者:要飲無上清泉也,須從石中流出。要披無上香風也,從花裡過來。
(國王聞言大喜,施以無價寶珠,願奉國以聽其教命。)
(遂見其三子以從,尊者見國王三子皆奇偉可渡,欲試其所見,遂以寶珠玩弄掌
(中,戲問三子曰)
尊 者:此珠圓明,有能及否?
尊 者:(長子、次子同聲言曰)此珠七寶中出乎其類,拔乎其萃,其尊固無喻也。
(二子就珠論珠,不知會悟於性靈上論無價之珠也。)
尊 者:(獨第三子名菩提多羅者曰)此珠僅僅世寶耳,未足為上,必諸寶中無價無論,
法寶為上。此光僅僅世光耳,未足為上,必諸光中不熄不滅,智光為上。若明是
寶,寶不自寶;若辨是珠,珠不自珠。論心而不論物,惠己而又惠人,始足以闡
此珠幽賁。
尊 者:二子之論,守經囿常,多羅之論,通變達權。經常不足,權變有餘,與其守囿不
化,寧通達無膠。多羅超出一家談,其辨不亦慧哉!
(遂作數言美之曰:
( 美玉藏頑石,蓮華出淤泥。)
(須知煩惱處,悟即是菩提。)
國 王:(復問曰)汝明於論珠,必通於論相,世間於諸物中何物無相?
尊 者:(多羅答曰)於諸物中不起無相。
尊 者:(尊者發歎曰)三子一胞胎所生,胡智愚相?越之遠。國王惠我以無價寶珠,物
之美者也。我亦以無上寶珠惠施其子,人之美者也。物寶不如佛寶,珠明豈若性
明,國王有子,可以不死矣。
(遂將宗旨傳示其子,且授以偈云:
( 心地生諸種,因事復生理。)
(果滿菩提圓,華開世界起。)
(言畢,即於座上張舒兩手,放出二十七道光明,旋化火自焚而逝。)
(宋孝武大明元年也。)
(第十尊 飛錫羅漢)
(寶志尊者,本姓朱氏,不知何許人。)
(少年出家,止道林寺,從悟玄比丘修禪習定。)
比 丘:(悟玄比丘謂曰)即入叢林,當知解脫。
尊 者:解脫有幾?
比 丘:解脫有八:一是觀內有色,外亦觀色解脫;二是觀內無色,外亦觀色解脫:三是
內外諸解脫;四是空無邊處解脫;五是識無邊處解脫;六是無所處解脫;七是非
非想處解脫;八是滅受想定解脫。能知數者解脫,則修習有所待循矣。
尊 者:何謂五戒?
比 丘:不淫一也;不盜二也;不殺三也;不妄四也;不飲五也。弟子受此五戒,則周旋
中規,折旋中矩,分毫不敢違犯。
(有詩為證:
( 八解脫詩:
( 解脫修持戒妄機,色空內外想無非。)
(能於數者知提醒,見性明心上乘師。)
(五受戒詩:
( 殺淫妄盜飲流連,五者如來有戒言。)
(遵了沙門嚴約束,從容得道上西天。)
尊 者:解脫受戒則吾既得聞命矣,請問六根六塵條目何在?
比 丘:眼根、耳根、鼻根、舌根、身根、意根六者謂之六根。色塵、聲塵、香塵、味塵
、觸塵、法塵六者謂之六塵。子既問及於此,毋謂細故,先斬斷其根,次脫去其
塵,則修持證悟無不了了矣。
尊 者:坐禪要術可得聞欽?
比 丘:坐禪之法,須於閉靜處厚敷坐物,跏趺而坐。先以左足壓右足,次以右足安左足
;左掌安右掌,次以兩手大拇指面相住;正身端坐,不得左偏右側,前躬後仰;
令腰脊頤,頂骨節相住,狀如浮居,又不得聳身太過,令人氣急不安,務要耳與
肩對,鼻與臍對;舌住上腭,唇齒相著;目須微開,免致昏眊。若得定氣,其力
最勝。
(領了塵根問坐禪,清規要求為君言。)
(足安左右身端坐,氣息調和失妄緣。)
(尊者得了修持大要,即高師出外遊方。)
(居止無常,飲食無定,飄泊數年,發長數寸,不資展履,徒跣足而行,手中執
(一錫杖,杖頭環或掛剪尺銅鑒,或掛數尺繒帛。)
(聲聲不輒彌陀,念念勸人為善。)
(雖旬日不食,亦面無饑容。)
(或長篇短篇歌,或為五言七言吟,歌吟中詞語歷歷皆未來讖記士庶先以其跣足
(漂蓬,不甚著意,及聞其歌吟古雅,讖記不誣,始敬事之,知其為笑傲煙霞、
(方外不羈之士。)
(有詩為證:
( 徒跣而行錫杖持,鑒銅剪尺帛繒隨。)
(歌吟詞內多遺讖,士庶寅恭異昔時。)
(士庶既翕然敬事尊者,維持世道君子一則恐其叛正,一則恐其生非,極力排之
(,又上章疏彈劾之。)
(梁武帝素稱好佛,此時亦鉗於正議,謂尊者邪說誣民,左道亂眾,捕下建康獄
(中。)
(尊者不為辯,服法受治械。)
(獄中數年,人有見其時常在市提化者,詞控有司。)
有 司:惑眾僧予心痛惡,嚴拘錮禁,安有在市上之理?
(試檢獄中,尊者安坐如故。)
(未兒,市中人俱上執結)
尊 者:志公僧逐日街心勸緣提化。
(有司親行按驗,止見尊者正在獄中坐禪習定,詢問同拘囚犯)
有 司:此僧自晨至夕,非誦唸經文即跏跌坐禪,無時無息不在獄中居住。
有 司:人言誤也,或相貌同也。
(命獄卒械之、鉗之。)
有 司:(次日,卿士大夫來見曰)志公僧超悟性靈,證果得道僧也。公所拘者,形也,
非神也。昨日抵某等家持疏提化,某施若干,某施若干,鑿鑿俱有證驗,市人執
結不誣也。
有 司:昨命獄卒嚴為械鉗,今聞諸公復有是言,則無疑之,衷不得不投抒矣。今日攜諸
公同至獄中一檢何如?
(尊者見卿士大夫同來撿獄,脫下械鉗,不覺大言曰)
尊 者:昨日承諸公提緣施予,容貧僧結緣日再來領受。
(有司此時始信此僧修持得道,能幻形脫化,當為豁釋。)
(有詩為證:
( 梁武拘提下獄中,市心募化有形蹤。)
(械鉗不足為身累,當為條陳疏一封。)
(尊者自建元中械獄至武皇晏駕,拘禁亦自有年。)
(及高帝即位,建康有司為彼條奏一本云)
有 司:志公得道,能幻形脫化,非平常一等僧人,合行豁釋,請旨欽裁。
有 司:(高帝覽表,即下詔曰)志公跡拘塵垢,神通冥敘,水火不能焦濡,蛇虎不能侵
害,豈以俗士常情空相拘制。仰建康有司即為豁釋。自今已後,聽其自居止。
(有司得了明詔,獄中取出尊者,賜以衣食,慰問再三,聽其居止。)
(有詩為證:
( 高帝承乾閱奏章,志公械禁非受殃。)
(虎蛇水火無能害,釋放須臾聽主張。)
(高帝下詔放了志公,復詔建康有司送得道志公進京,備左右顧問。)
(志公緣此得面君謝罪。)
(高帝下闕接見志公,待為上賓,賜坐,從容講談釋道,自執弟子禮。)
(左右侍臣,以國師稱之。)
12**時間: 地點:
有 司:(一日,帝問尊者云)弟子一日萬幾,方寸內不能無擾無疑,多擾則煩,多疑則
惑,莫說明心向佛,只此煩惑二字,何以治之?
尊 者:陛下欲去煩惑,惟在十二,知此十二,則煩惱搖惑舉不足為聖衷累矣。
(尊者但渾言十二,未曾析言十二之實,高帝又不知復請,此十二所以終未解也
(。)
有識者:(後世有識者)志公當年答高帝十二乃釋家十二因緣,治惑藥也。
(未知是否,有詩為證:
( 志公詣闕謝天恩,賜坐從容講佛言。)
(拜問國師煩惑藥,渾言十二可安全。)
(尊者久從高帝左右,講經問道,高帝欲另為尊者創建僧院,志公上表辭曰)
志 公:國家宜與民清靜,不宜多事擾之,繕興土木則勞民傷財矣。大凡為佛,只在新性
新心,豈在新庵新寺,容臣居止仍舊貫定矣,毋勞另為創建。
(高帝愈賢之。)
志 公:(日,高帝問曰)統觀今日之域中,盡是我家之天下,四處名山,何者可國師之
意?
尊 者:舒州潛山景色最稱奇絕。而山麓迤勝,
(時高帝亦敬禮白鶴道人,道人聞志公欲居止潛山,即對帝奏曰)
志 公:此山臣圖之久矣,但義在輦轂,不敢辭去耳。
武 帝:一奇絕潛山,二卿所見皆同。異日,朕當分處。
(有詩為證:
( 潛山景色最稱奇,可為高人駐足祠。)
(僧道二家均有取,高皇大笑莫相持。)
(齊高帝天監六年,志公上表辭君,欲往潛山居止。)
(白鶴道人亦上表辭君,欲往潛山修煉。)
武 帝:寡人山一不能裁處二卿,今二卿見同,平日所且美通皆同,寡人面前不必議論相
持,今日各盡所長,但以物識其地,得者居之。
志 公:(道人曰)某以鶴止處為記。
志 公:某以錫卓處為記。
武 帝:物所止即居所止,二人無異言,寡人自當畫一也。
二 人:(二人拜首曰)誠如聖論。
(本日道人之鶴振羽而飛,將至潛山之麓,忽聞空中錫聲真,鶴遂驚止他所,而
(錫遂卓於山麓。)
(二人始得遵先以,各從其所識之物築室。)
(有詩為證:
( 白鶴翱翔至寶山,一聲飛錫鶴驚□。)
(勝中惟卓禪師錫,先入之言建塔□。)
(志公在山麓聚徒演教數年。)
(高帝有詔,則一乘錫一跨鶴,趨陪闕下。)
(閒居無事,則一人明心見性,一人修身煉性,各在山中自精法術。)
(高帝十三年冬,志公密謂門人曰)
志 公:菩薩住持多年,將捨此而去矣。
(門人來之信。)
(越旬日,志公果端坐山中而化,遍身香軟如生,高帝詔厚葬之。)
(山麓明心已數年,靈通菩薩滿修緣。)
(來朝捨此西歸去,不得從容與帝言。)
(第十一尊 杯渡羅漢)
(杯渡尊者,未詳姓氏,亦未知何許人,那年投刺出家。)
(慧性圓融,即會悟無上法旨。)
有識者:此少年得道羅漢也。
(人見其常乘杯渡水,非胸中具有靈通,何能利涉有此作用,故遂名曰「杯渡」
(。)
(杯渡雲者,神之也。)
(尊者緣此知名,人爭重之,弟子爭從游之,尊者拒而不納。)
(有詩為證)
(慧性圓融悟法宗,乘杯渡水見靈通。)
(少年羅漢人爭羨,緣此名聞遍國中。)
(尊者雖頓悟釋氏正宗,其實不矜細行。)
(幼年在冀州破戒不羈,好飲酒食肉,與俗人無異,人多輕慢之,謂其冒僧之名
(,破僧之戒,□□一下流餓夫也。)
(有道行之僧方斥之,羞與為伍,何足與談靈性。)
(且有時著屐登山,有時徒行入市,負荷不離一蘆圈子,身中更無別物。)
(人徒見其蹤跡無常,不知方外之僧不修邊幅,自超出常情萬萬也。)
(有詩為證:
( 茹葷飲酒行無羈,玻戎嘐嘐論是非。)
(著履徒行真自得,這般妙意少人知。)
(尊者遊方行化時,嘗寄宿於念佛人家,窺見其家神座上供養一尊金佛,渡當此
(時,不知欲假此昭異於人,不知欲利此私惠於已,一旦出其不意,乃竊之而去
(。)
(家主回看座上金佛不見,相疑議曰)
尊 者:竊金佛者,匪伊異人,必寄宿杯渡也。
(躡其後而追之,果見杯渡手抱金佛,緩步而行,失主拍馬迫之不及。)
失 主:疾驅不如緩行,此必神人,非亡賴之流也。
(及至孟津,果不負桴筏,亦非乘風,便惟浮杯渡之,其疾如飛,失主始信曰)
失 主:彼竊像者,非為利也,以俗輩不知其異,故冒不潔之名,使人知其得道不凡也。
(遂望杯百拜而回。)
(有詩為證:
( 盜竊金神緩步行,追之不及有通靈。)
(乘杯渡水如飛輪,始信渠非亡賴群。)
(尊者東遊吳郡。)
13**時間: 地點:
(一日,途中遇釣魚漁翁,即向前問漁翁乞魚。)
(漁翁不謂其出家人不宜食魚,不以罶中無魚而吝於與,當尊者乞時,惠然以一
(尾施之。)
(尊者得魚,當漁翁前手弄反覆,魚兒於困不舒矣,及投水中,魚復悠然而逝。
()
(及漁翁把釣江中,巨尾、細鱗、不用命者,其貪其餌而吞其釣。)
(行江澤中,遇網師打魚,尊者亦從之乞魚,網師噌而罵曰)
尊 者:出家人持齋把素,每食無魚,今從我乞色,是名芳而行穢也。此江滜乃往來必由
之路,假饒行腳僧人人似你乞魚,我一日安得有許多魚應其乞也。
(竟不與之。)
(尊旨見其不與,當時只拾二石子擲在水中,俄而水中有兩頭水牛鬥入其網,網
(即破敗,牛即不復見。)
14**時間: 地點:
(此時網師來覓尊者,尊者隱遁不見,始悟彼非乞魚,特試吾心耳,悔怨久之。
()
(釣翁乞魚:
( 釣翁惠與一鮮魚,翻弄多回困未舒。)
(投水焂然而逝也,市中村釀廣魚沽。)
(網師乞魚:
( 行至江滜遇網師,乞魚不與誶而呼。)
(水牛鬥破羅魚網,物與工夫事事虛。)
(尊者行化至廣陵,遇見村舍李家有人閱齋宅舍,乃直入齋堂而坐、以所負蘆圌
(置於中庭。)
(李視圌中所有,惟一破衲及一木柄而已,李自舉其圌不勝,喚數人舉之亦不勝
(。)
(李心知其異,敬請在家中內講經說法。)
(尊者在李家供侍一百日。)
(異香飄聞,合境眾人曰)
尊 者:常時行化僧,也有從此直去者,也有羈留在此為眾生普濟者,不下千百。芳名流
落人間有之,羶行番待萬代有之,未有若此僧經月異香馥馥如此。古有香孩兒、
□寧馨兒,此僧意者訴香如來也。
(合境眾信群群然尊敬之。)
(有詩為證:
( 蘆圌負荷入齋堂,柄衲雙雙圌內藏。)
(李氏延為供侍客,異香飄散百家□。)
(尊者一日出外,至晚不返,李敬重之心始終如一,候之二日不回,令人覓之不
(見跡。)
(次日,忽有人報云)
尊 者:適見渡和尚在比岩下,就地敷一破袈裘,晏然而寂,渡前後座皆蓮花,異香逼人
。
(李往觀之,果晏寢宛然,呼之不醒,問之不言,越一夕而萎。)
(李知其圓寂,遂用棺衾厚禮殯之。)
尊 者:(數日後,有人從北方來云)途中遇渡,見其負蘆圌望鼓城而去,李異之,啟棺
視之,不見渡遺骸,惟存靴履而已。
(有詩為證:
( 比岩晏寂馥蓮生,李用棺衾殯厝僧。)
(數日北來有人遇,啟棺留下履化解。)
(第十二尊 振鐸羅漢)
(普化尊者,未詳名姓,亦未知何許人,從何時出家,從何師得道,俱失於查考
(。)
(但尊者為人,不拘繩檢,放蕩於禮法之外,嘗提化街中,佯狂無度,手中執持
(一鐸,凡見人無高下,只振鐸一聲,乞求施予。)
(時人見其所為如此,有似木鐸勸化者然,故遂號普化和尚,嘗居止無垢庵,作
(為證悟之言曰:
( 佛體本無為,迷情妄分別。)
(法身等虛空,未曾有生滅。)
(有緣便出世,無緣佛入滅。)
(處處化眾生,猶如水中月。)
(非明亦非幽,無生亦非滅。)
(生亦未曾生,滅亦未曾滅。)
(了見無心處,自然無法說。)
(又七言詩曰:
( 燭□無為□目人,不除妄想不求真。)
(無明實性即佛性,幻化空身即法身。)
(尊者整日沿街振鐸,叫云)
尊 者:明頭來也打,暗頭來也打。
(人莫解其意。)
15**時間: 地點:
(一日,臨濟禪師命從游僧徒捉住尊者問云)
禪 師:汝說明也打,暗也打,不能必其常明,必其常暗,假饒不明不暗時如何?
尊 者:(尊者心忖曰)莫道世間人睇朦,眼前便是賞音人。天道有明有暗,亦有不明不
暗時分,明暗既打,不好說不明不暗不打,這禪機被人識破。只應曰:『不暗不
明休妄說,來日大悲院有齋,任你來打。』
(只說此一言,相辭而去。)
(有詩為證:
( 沿街振鐸暗明來,臨濟禪師識詐□。)
(不暗不明何主意,無言只應大悲□。)
(尊者一日暮至臨濟禪師院,手持一莖生菜啖之,臨濟師曰)
尊 者:這漢粗大,酷似一頭驢子。
(尊者聞言,便作驢鳴數聲。)
尊 者:(臨濟禪師笑曰)此漢因人成事,碌碌無奇,何足弄哉。
(乃休而不較。)
(有詩為證:
( 菜根生啖味何如,酷似昂藏一匹驢。)
(尊者甘為驢自叫,濟師大笑不圖謨。)
(尊者一日與河陽木塔長老在僧堂與眾僧閒坐,講論如來法旨。)
尊 者:(道)某祖出自某人名下,某沮傳自某人衣缽,某祖住世若干年,建立有幾功果
,某祖游遍若干,普濟有幾萬眾生。釋家源流雖若燈之相傳不滅,其實俱有個要
機,吾為汝眾人言之:認佛性,則淪於空,論佛心,則滯於實。有此實心,斯佛
性不為頑空,有此空明,斯佛心不為著象。
禪 師:有力雖偽,棄之則佛道難成。無為雖真,執之則慧性不朗,此自古迄今,眾生為
佛真訣,汝等當識之。
(有詩為證:
( 閒坐僧堂論法門,源流歷歷掌中輪。)
(要機不外明空實,自古流今所共聞。)
尊 者:(臨濟禪師又一日與河陽木塔長老私議云)新來普化長老每日在街市中募緣提化
,掣時掣顛,知此人是凡是聖?
(眾僧無以對。)
(言未畢,尊者適從外來,普濟問曰)
尊 者:汝從何來?
尊 者:汝性聰惠,知我是凡是聖耶?
(臨濟禪師見尊者平日振鐸顛狂,亦器重之,但不合以自聖為問,故大聲喝之使
(退,無得亂說。)
(尊者以己之所為,眾人固不識也,臨濟頗具隻眼,河陽木塔卑卑無足致矣。)
(遂以手指謫之云:
( 河陽新婦子,木塔老婆禪。)
(臨濟小廝兒,卻具一隻眼。)
(尊者指謫此言,蓋右臨濟而左河陽木塔也。)
尊 者:(臨濟佯為不知而罵曰)死賊驢。
尊 者:(尊者即應聲云)既是賊,便當出去。
(二人對面談禪,可為會悟者道,難與膠固者言也。)
(所謂得意笑談皆契友,知心妙處不須多是也。)
(有詩為證:
( 撫琴信是要知音,不是知音枉費心。)
(臨濟與師相契合,一言解悟兩情真。)
尊 者:(尊者又嘗於闤闠間振鐸唱曰)覓個去處不可得。
(人莫解其意。)
尊 者:(獨道吾禪師中道遇之,聞其呼唱)汝這和尚,終日雲覓個去處不可得,且問汝
欲覓甚麼去處而不可得也?
尊 者:(尊者即反詰之曰)汝問我欲往甚麼去處去,我且問汝今從甚麼來處來,知得汝
來處,便知吾去處也。
(道吾途中被尊者一駁,口若乞暗,莫知所對。)
(尊者知道吾非是談心之侶,遂不顧盼,掣手振鐸,仍前呼唱而去。)
(道吾深服其論,有詩為證:
( 覓求去處竟難諧,且問渠從那處來。)
(道友默然無語對,老僧掣手即離開。)
(尊者功完行滿,一日將示寂,乃振鐸入市大呼,謂眾曰)
尊 者:窮冬臘盡,上下左右無衣遮護,乞坊廂施主為我舍個直裰。
(俗人莫知此為示寂禪語,真以為寒冷無衣,有哀其窮,或與以披襖者,有矜其
(冷,或與以布裘者,尊者俱推辭不受。)
(次日仍前振鐸,市中呼叫,市人叱之曰)
尊 者:此和尚好不知足,好難為人,不受披襖,不受布裘,二者之外,欲求綾羅緞絹為
汝作直裰耶?
(臨濟禪師知其主意有在,不向人泄漏其機,只背地令人以木棺遺之。)
尊 者:(尊者見棺木發笑曰)可惡臨濟小兒,取來尊長面前饒舌。
(遂對使受之。)
(自後不復沿街呼叫。)
(次日,自擎其棺,出城北門外,振鐸數聲,入棺,長嘯一聲而逝,有詩為證:
( 乞施直裰寓禪機,裘襖相遺總不知。)
(臨濟送棺無卻阻,一聲長嘯即西歸。)
(第十三尊 施笠羅漢)
(步虛尊者,蘭陵人,姓蕭氏,父諱道顯,母張氏,伯父道成,以不軌席有天下
(,得為九州帝王。)
(初,尊者投胎,下符地瑞,夏五月間,伊母張氏因避暑涼亭,聞荷花馥鬱,母
(命侍婢取而啖之,遂感而有孕。)
(懷胎十月,常見祥雲罩室,瑞氣充庭。)
(及彌月誕生,戶中燦燁燁祥光,閣中散芬馥氣,古之寧馨兒不是過也。)
(父母心暗奇之,謂此兒降生殊常,日後長成,不是等閒人物。)
(有詩為證:
( 避暑涼亭啖馥蓮,阿萱懷孕不徒然。)
(祥雲瑞氣嘗籠罩,誕日奇香繞膝前。)
(尊者易為撫養,稍長能行,不離群索居,常與群兒嬉戲,尊者足不履地,每浮
(空一二尺,諸兒強之就地,不可得。)
(身帶異香,諸兒欲分其所佩,無所有。)
(父母將兒閱過多少麻衣風鑒,雖驚羨異類,不知其所生之自。)
父 母:(惟一演化胡僧見而訝之曰)此兒前生曾笠我如來者也,今產公家,蕭郎出三十
,富貴不足言,公善撫之。
(有詩為證:
( 已往曾將笠世尊,只今步履亦浮空。)
(胡僧一見加驚歎,富貴催人遇順風。)
(梁昭明太子承君父命令,開東閣,延攬天下賢士以為左右啟沃,時詩人沈約、
(汪湛之等俱出其門下。)
(太子好佛、好詩,胡僧不惟道有證悟,而且詩有節奏,故亦為太子所知遇。)
(有詩為證:
( 辟門延攬四方賢,沈約諸君侍側筵。)
(太子好詩兼好佛,胡僧亦獲共周旋。)
(胡僧在太子門下侍從日久,一旦辭謝太子,思北歸衝玄寺,因薦尊者為門下賓
(客,尊者始得與沈休文諸君朝夕叨陪太子。)
(尊者善談老莊,甚當太子心,太子緣此日加眷愛。)
(有詩為證:
( 尊者何由遇嗣君,胡僧延譽意殷殷。)
(言談善解迎人意,故爾相孚寵渥深。)
(尊者左右東宮數年,恃太子眷愛,恐來忌者之口,心甚不安,遂求外補。)
(太子為請於上,得攫為幽州刺史,故尊者遂辭沈約諸君之任。)
(時胡僧住持幽州衝玄寺,尊者未蒞任之前,戒其居民曰)
尊 者:潔爾街道,新爾公廨,某年某月某日,某貴人當為此州刺史。
父 母:(居民自相議曰)朝廷授官,先有刻報,今未有刻報,如何刺史只出自僧人之口
,未可據以為然,且莫被其簧鼓。
尊 者:(又戒其左右行童曰)潔汝寺宇,烹汝□□,某日,新刺史抵任,諸務未逞,先
來寺中禮佛。
(行童亦未之信。)
(及尊者蒞任之期,惟裡老以胡僧之言為信,遂齎餱糧,不憚跋涉,趨而迎之。
()
(尊者行至中途,見裡老來迎,怪而問曰)
尊 者:吾促裝夙駕,未遣一介報汝,未傳一檄示汝,汝何以知吾抵任而迎接之遠也?
父 母:(裡老曰)日前衝玄寺僧人某戒其居民迎接,雲某老爺某日抵任,故某等得及期
迎接也。
尊 者:真異人也!吾抵任必首謁之。
(有詩為證:
( 獲補幽州五馬候,胡僧戒眾遠趨投。)
(郊迎怪問先知意,報說趨迎事有因。)
(尊者如期抵任,未回拜鄉七大夫,即命僕從導引,先訪謁衝玄寺僧人。)
(未及山門,聞異香撲鼻,見四五個行童持香茗迎接於道。)
尊 者:汝師何在?
父 母:(行童對曰)在方丈誦經。
(尊者即同行童進了山門,見佛像果是莊嚴,殿宇果是幽潔,遂如儀參了三寶。
()
(行童引入方丈。)
(見了僧人,請問先知緣故。)
僧 人:使君為孩提稍氏時,老僧曾對封君大人云:『此笠我如來者也。』後備員太子賓
客,詎非□□□□□耶?何謂無知?
(尊者始悟衝玄寺僧人乃昔日侍從東宮胡僧也。)
(益信佛果有靈,能修則驗也,遂拜辭而別。)
(下車首命訪高僧,重汝天機預報先。)
(賓主相逢無別說,如來曾許笠先天。)
(尊者在幽州,官有餘閒,事無叢挫,朝廷加其清靜功成,轉升為荊州刺史。)
(尊者得轉荊,則威權日重,士庶歸心。)
(從兄蕭某,具文武全才,膺將相重任,朝廷恐其位尊有變,欲解去其權職,詔
(之歸朝。)
(伊兄以其事謀於尊者,尊者)
尊 者:才高者必忌,權重者招危,吾兄挾震主之威,來讒邪之口,一釋重權,其禍立至
,弟恐吾兄首領不保牖下矣!如弟之計,勿釋之,便。
(其兄素秉忠直,不以尊者之言為然。)
(蓋願為忠臣,不願為叛逆意也。)
(及歸朝謝還權職,朝廷未幾果聽忌者之言,坐以不軌,誅之。)
尊 者:(其兄臨刑歎曰)某耿耿丹心,可盟天日,今朝廷誅賞不明,忠佞倒置,無辜受
戮,心實不甘。吾弟在荊州,聞吾冤枉,必報此仇也。
(朝廷聞知,詔籍其家。)
(有詩為證:
( 位重名高主必疑,恐謀不軌早羈縻。)
(純臣願把兵權釋,何事朝廷返籍夷。)
(尊者在荊州,聞知從兄歸朝,以忠直受戮,心甚不忿。)
(況聞兄臨刑有吾弟報仇之言,心甚不安,遂愛整其旅,精器械,張弓矢,為兄
(復仇。)
(朝廷妄誅大臣,功臣解體,尊者撫愛士卒,人俱用命,旌旗所向,望風披靡,
(郡縣無一人敢遏其師而與之抗者。)
(大軍遂渡河,直抵闕下,廢其昏亂之君,立其闇弱之子。)
16**時間: 地點:
(未幾,又假太后命,廢太子而主次子某為君,以主國事。)
17**時間: 地點:
(未幾,太后詔尊音進爵九錫。)
18**時間: 地點:
(未幾,詔即大子位。)
(有詩為證:
( 為報兄仇弄干戈,排山倒海若洪波。)
(朝廷更變須臾事,史筆昭昭載得麼。)
(尊者前世因笠如來,今也獲為天子,胡僧又為指點其事,始知前世一笠因果,
(今生得實受用也,遂深信佛法有靈驗,薄施有厚報也。)
(詔各處掌印富大發庫藏,廣建僧堂佛殿,又詔設齋糧供佛飯僧。)
(所建寺院極其侈靡,寶殿悉用珠砌,棟楹純用金裝,非沉檀香木不剋木工之選
(,佛像詔用金鑄,不許泥塑木雕。)
(又詔發供給工值,募天下儒生,繕寫諸經億千萬眷,頒賜天下臣民,俾知共崇
(佛教。)
19**時間: 地點:
(此時國帑錢糧,半為佛家靡費,繩民科條,一切以清淨從事,以故,事多廢弛
(,政胥叢挫也。)
(有詩為證:
( 悟卻前生笠佛因,廣興佛殿鑄金身。)
(繩民清淨無煩擾,不似儒家用九經。)
(尊者為帝,專意乞靈於佛,堂堂天子,甘為廝役僕隸,舍金不足,而又捨身。
()
(左右大臣莫能諫止。)
(將事啟奏太后,皇太后莫能規帝以正,而議發金問佛贖還帝身。)
(始舍之,以帝為出於暫耳,及舍之至再、至三,太后贖之亦至再、至三。)
(一次贖之金,廢千萬億,三次贖之金,費不貨矣。)
(梁武徼福心勝,媚佛心誠,舍之時,若有真佛受之,贖之時,若有真佛還之也
(。)
(甚哉梁武之愚也!議者謂帝非賣童,舍之時從何人而受,贖之時從何人而還,
(見及此矣。)
(據佛之設教,重在明心見性,區區皮囊且欲其脫化,方寸性靈且欲其歸空,不
(能了悟真宗,而惟欲以肉身作佛,亦徒矣。)
(有詩為證:
( 捨身事佛意何愚,三受三還只自誣。)
(借使捨身能作佛,世間黎庶盡如如。)
(菩提達摩,南印度閏王第三子也,從游般若多羅門下,恭稟教義,服勤垂四十
(年,未嘗廢缺。)
(多羅知是法嗣,授以如來法眼,達摩遂得其正宗。)
(迨多羅歿,達摩繼述其志,始演化本國,經六十餘年,度無量萬眾,國人禮之
(若佛。)
(達摩一日念行化時至,遂辭本國異見王,具大舟,泛重溟,三週寒暑,始得渡
(江而南也。)
(梁武帝普通八年,廣州刺史蕭昂接見達摩,以為西天活佛降臨,遂具表奏聞武
(帝。)
(帝閱表大喜,謂左右大臣曰)
武 帝:西方活佛降臨,乃朕事佛之應也。
(遂遣使至廣州迎請,又詔蕭昂具法乘護送活佛至金陵面駕。)
(及至,帝躬迎接,送至開寶寺供養。)
(有詩為證:
( 達摩南渡演如來,刺史封章奏御台。)
(梁武自矜能事佛,奉迎法駕早安排。)
(次日,梁王親就達摩)
達 摩:朕奄有天下,教民清淨,造寺寫經不可勝紀,有何功德?
達 摩:此人天小果,有漏之因,如影隨形,雖有非實。
武 帝:必如何方是真實功德?
達 摩:淨智妙圓,體自空寂,如是功德,為之在心,不以世求。造寺寫經,何足語哉!
武 帝:此等功德,不過朕欲潔淨齋素,禁制牲殺而已。
(遂詔臣民妃嬪,戒酒斷葷,毋得宰牲害命,有傷天地之和。)
(又詔宗廟祭祀,用面為犧牲。)
(議者謂以面代牲,乃宗廟不血食之兆。)
(有詩為證:
( 寫經造寺自矜能,有漏之因不足言。)
(悟了淨圓空寂語,斷葷戒酒作真緣。)
武 帝:如何是聖諦第一義?
達 摩:聖諦奧義廓然,無朕而已。
武 帝:流行對待,奇偶之數然也。請問與朕對待者誰?
達 摩:朕兆微妙,非吾所能識也。
(大師欲啟帝證悟真宗,梁武知皮而不知髓,會粗而不會神,機不契合,難以口
(舌淨。)
(遂潛回江北,寓止於嵩山少林寺,面壁而坐,終日默然,人莫之測,謂之壁觀
(。)
(有詩為證:
( 聖諦真經第一篇,其中奧義乞師傳。)
(規規朕兆求相對,精妙微玄不易言。)
(達摩北去,梁皇亦不知憖留,不以達摩之談吐為真詮,椎以潔淨齋素為作用。
()
(皇后郄氏,不受約束,每對梁皇曰)
達 摩:陛下貴為天子,享萬方貢賦,豈襲祖宗遺澤?櫛風沐雨,帶甲披戈,出萬千辛苦
也。受如此勞苦,方撫有如此丕基,顧口體不能受用些享用,雖富貴亦徒也。田
舍翁臍手胝足,尚欲飽暖其妻子,士君子淬精礪神,尚欲榮顯其妻子,豈中國人
主,奉養天下,玉帛天下,顧輕裘不足於體而惟布素,肥甘不足於口而惟蔬食?
武 帝:朕非欲以苦節難卿,朕欲與卿共成佛果,故不置梓童於度外,卿不能勉從,朕亦
莫之何矣,聽卿受用。
(有詩為證:
( 貴為天子賦中邦,淡薄何宜享上方。)
(一統丕基辛苦出,受此享用亦何妨。)
(郄娘娘得了梁皇旨意,遂矯詔開葷,恣意宰殺以克飲食。)
(又嫉妒妃嬪,希旨者則親之,違逆者則銜之,六宮妃子受其茶毒,不可勝記。
()
(冥司見其在陽世害物傷人,全無陰德,遂嗇其壽數。)
20**時間: 地點:
(一日身沾重病,藥物莫療,遂爾告崩。)
(有詩為證:
( 閨閣何宜造惡多,損人害物戾天和。)
(天公不富椒房壽,旦夕奄奄染重痾。)
(郄皇后性雖忌害,其實伶俐乖巧,深為梁皇所鍾愛,一巨病夭,帝深悼之,晝
(則忽忽不樂,宵則耿耿不寐,一則傷房帷失愛,一則傷內助無人。)
(群臣多為勸慰,妃嬪多為逢迎,莫能得九重悅豫。)
(有詩為證:
( 國母崩摧動帝傷,幾回機務悉荒涼。)
(朝中臣妾多方解,莫得君王轉悶腸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