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六一 至 第六七〇
661**時間: 地點:
(不說魏兵起程。)
662**時間: 地點:
(卻說東吳細作探知此事,報入吳國。)
近 臣:(慌奏吳王曰)今魏王曹丕,親自乘駕龍舟,提水陸大軍三十餘萬,從蔡、潁出
淮,必取廣陵渡江,來下江南。甚為利害。
(孫權大驚,即聚文武商議。)
顧 雍:今主上既與西蜀連和,可修書與諸葛孔明,令起兵出漢中以分其勢﹔一面遣一大
將,屯兵南徐以拒之。
權 大:非陸伯言不可當此大任。
顧 雍:陸伯言鎮守荊州,不可輕動。
權 大:孤非不知,奈眼前無替力之人。
(言未畢,從班部內應聲而出曰)
一 人:臣雖不才,願統一軍以當魏兵。若曹丕親渡大江,臣必生擒,以獻殿下﹔若不渡
江,亦殺魏兵大半,令魏兵不敢正視東吳。
(權視之,乃徐盛也。)
權 大:(喜曰)如得卿守江南一帶,孤何憂哉?
(遂封徐盛為安東將軍,總鎮都督建業、南徐軍馬。)
(盛謝恩,領命而退,即傳令教眾官軍多置器械,多設旌旗,以為守護江岸之計
(。)
忽一人:(挺身出曰)今日大王以重任委託將軍,欲破魏兵以擒曹丕,將軍何不早發軍馬
渡江,於淮南之地迎敵?直待曹丕兵至,恐無及矣。
(盛視之,乃吳王姪孫韶也。)
(韶字公禮,官授揚威將軍,曾在廣陵守禦﹔年幼負氣,極有膽勇。)
徐 盛:曹丕勢大,更有名將為先鋒,不可渡江迎敵。待彼船皆集於北岸,吾自有計破之
。
忽一人:(韶曰)吾手下自有三千軍馬,更兼深知廣陵路勢,吾願自去江北,與曹丕決一
死戰。如不勝,甘當軍令。
(盛不從。)
(韶堅執要去。)
(盛只是不肯,韶再三要行。)
徐 盛:汝如此不聽號令,吾安能制諸將乎?
(叱武士推出斬之。)
(刀斧手擁孫韶出轅門之外,立起皂旗。)
(韶部將飛報孫權。)
(權聽知,急上馬來救。)
(武士恰待行刑,孫權早到,喝散刀斧手,救了孫韶。)
孫 權:(韶哭奏曰)臣往年在廣陵,深知地理﹔不就那裏與曹丕廝殺,直待他下了長江
,東吳指日休矣!
(權逕入營來。)
徐 盛:(迎接入帳)大王命臣為都督,提兵拒魏﹔今揚威將軍孫韶,不遵軍法,違令當
斬,大王何故赦之?
孫 權:韶倚血氣之壯,誤犯軍法,萬希寬恕。
徐 盛:法非臣所立,亦非大王所立,乃國家之典刑也。若以親而免之,何以令眾乎?
孫 權:韶犯法本應任將軍處治﹔奈此子雖本姓俞氏,然孤兄甚愛之,賜姓孫。於孤頗有
勞績,今若殺之,負兄義矣。
徐 盛:且看大王之面,寄下死罪。
(權令孫韶拜謝。)
徐 盛:(韶不肯拜,厲聲而言曰)據吾之見,只是引軍去破曹丕!便死也不服你的見識
!
(徐盛變色。)
(權叱退孫韶,謂徐盛曰)
徐 盛:便無此子,何損於吳?今後勿再用之。
(言訖自回。)
(是夜,人報徐盛,說孫韶引本部三千精兵,潛地過江去了。)
(盛恐有失,於吳王面上不好看,乃喚丁奉授以密計,引三千兵渡江接應。)
663**時間: 地點:
(卻說魏主駕龍舟至廣陵,前部曹真已領兵列於大江之岸。)
曹 丕:江岸有多少兵?
曹 真:隔岸遠望,並不見一人,亦無旌旗營寨。
曹 丕:此必詭計也。朕自往觀其虛實。
(於是大開江道,放龍舟直至大江,泊於江岸。)
(船上建龍鳳日月五色旌旗,鑾儀簇擁,光耀射目。)
(端坐舟中,遙望江南,不見一人,回顧劉曄、蔣濟曰)
曹 丕:可渡江否?
劉 曄:兵法實實虛虛。彼見大軍至,如何不作準備?陛下未可造次。且待三五日,看其
動靜,然後發先鋒渡江以探之。
曹 丕:卿言正合朕意。
(是日天晚,宿於江中。)
(當夜月黑。)
(軍士皆執燈火,明耀天地,殆如白晝。)
(遙望江南,並不見半點兒火光。)
軍 士:(丕問左右曰)此何故也?
近 臣:想聞陛下天兵來到,故望風逃竄耳。
(丕暗笑。)
(及至天曉,大霧迷漫,對面不見。)
664**時間: 地點:
(須臾風起,霧散雲收,望見江南一帶皆是連城﹔城樓上鎗刀耀日,遍城盡插旌
(旗號帶。)
近 臣:(頃刻數次人來報)南徐沿江一帶,直至石頭城﹔一連數百里,城郭舟車,連綿
不絕,一夜成就。
(曹丕大驚。)
(原來徐盛束縛蘆葦為人,盡穿青衣,執旌旗,立於假城疑樓之上。)
(魏兵見城上許多人馬,如何不膽寒?)
曹 丕:魏雖有武士千群,無所用之。江南人物如此,未可圖也!
(正驚訝間,忽然狂風大作,白浪滔天,江水濺濕龍袍,大船將覆。)
(曹真慌令文聘撐小舟急來救駕。)
(龍舟上人立站不住。)
(文聘跳上龍舟,負丕下得小舟,奔入河港。)
曹 真:(忽流星馬報道)趙雲引兵出陽平關,逕取長安。
(丕聽得,大驚失色,便教回軍。)
(眾軍各自奔走。)
(背後吳兵追至。)
(丕傳旨教盡棄禦用之物而走。)
(龍舟將次入淮,忽然鼓角齊鳴,喊聲大振,刺斜裏一彪軍殺到﹔為首大將,乃
(孫韶也。)
(魏兵不能抵當,折其大半,渰死者無數。)
(諸將奮力救出魏主。)
(魏主渡淮河,行不三十里,淮河中一帶蘆葦,預灌魚油,盡皆火著﹔順風而下
(,風勢甚急﹔火焰漫空,截住龍舟。)
(丕大驚,急下小船。)
(傍岸時,龍舟上早已火著。)
(丕慌忙上馬,岸上一彪軍殺來,為首一將,乃丁奉也。)
(張遼拍馬來迎,被奉一箭射中其腰,卻得徐晃救了,同保魏主而走,折軍無數
(。)
(背後孫韶、丁奉奪得馬匹、車仗、船隻、器械,不計其數。)
(魏兵大敗而回。)
(吳將徐盛,全獲大功。)
(吳王重加賞賜。)
(張遼回到許昌,箭瘡迸裂而亡。)
(曹丕厚葬之。)
(不在話下。)
665**時間: 地點:
(卻說趙雲引兵殺出陽平關之次,忽報丞相有文書到,說益州耆帥雍闓結連蠻王
(孟獲,起十萬蠻兵,侵掠四郡﹔因此宣雲回軍,令馬超堅守陽平關,丞相欲自
(南征。)
(趙雲乃急收兵而回。)
666**時間: 地點:
(此時孔明在成都整飭軍馬,親自南征。)
(正是:方見東吳敵北魏,又看西蜀戰南蠻。)
(未知勝負如何,且看下文分解。)
(第八十七回 征南寇丞相大興師 抗天兵蠻王初受執)
667**時間: 地點:
(卻說諸葛丞相在於成都,事無大小,皆親自從公決斷。)
(兩川之民,忻樂太平,夜不閉戶,路不拾遺。)
(又幸連年大熟,老幼鼓腹謳歌,凡遇差徭,爭先早辦:因此軍需器械應用之物
(,無不完備﹔米滿倉廒,財盈府庫。)
曹 真:(建興三年,益州飛報)蠻王孟獲,大起蠻兵十萬,犯境侵掠。建寧太守雍闓,
乃漢朝什方侯雍齒之後,今連結孟獲造反。牂牁郡太守朱褒、越雋郡太守高定,
二人獻了城﹔止有永昌太守王伉不肯反。見今雍闓、朱褒、高定三人部下人馬,
皆與孟獲為鄉導官,攻打永昌郡。今王伉與功曹呂凱,會集百姓,死守此城,其
勢甚急。
孔 明:(乃入朝奏後主曰)臣觀南蠻不服,實國家之大患也。臣當自領大軍,前去征討
。
後 主:東有孫權,北有曹丕,今相父棄朕而去,倘吳魏來攻,如之奈何?
孔 明:東吳方與我國講和,料無異心﹔若有異心,李嚴在白帝城,此人可當陸遜也。曹
丕新敗,銳氣已喪,未能遠圖﹔且有馬超守把漢中諸處關口,不必憂也。臣又留
關興、張苞等分兩軍為救應,保陛下萬無一失。今臣先去掃蕩蠻方,然後北伐,
以圖中原,報先帝三顧之恩,託孤之重。
後 主:朕年幼無知,惟相父斟酌行之。
(言未畢,班部內出曰)
一 人:不可,不可!
(眾視之,乃南陽人也﹔姓王,名連,字文儀﹔見為諫議大夫。)
操視之:(連諫曰)南方不毛之地,瘴疫之鄉﹔丞相秉鈞衡之重任,而自遠征,非所宜也
。且雍闓等乃疥癬之疾,丞相只須遣一大將討之,必然成功。
孔 明:南蠻之地,離國甚遠,人多不習王化,收服甚難,吾當親往征之。可剛可柔,別
有斟酌,非可容易託人。
(王連再三苦勸,孔明不從。)
(是日,孔明辭了後主,令蔣琬為參軍﹔費褘為長史﹔董厥、樊建二人為掾史﹔
(趙雲、魏延為大將,總督軍馬﹔王平、張翼為副將,并川將數十員。)
(共起川兵五十萬,前望益州進發。)
關 公:(忽有第三子關索入軍來見孔明曰)自荊州失陷,逃難在鮑家莊養病。每要赴川
見先帝報讎,瘡痕未合,不能起行。近已安痊,打探得東吳讎人已皆誅戮,逕來
西川見帝,恰在途中遇見征南之兵,特來投見。
(孔明聞之,嗟訝不已﹔一面遣人申報朝廷,就令關索為前部先鋒,一同征南。
()
(大隊人馬,各依隊伍而行。)
(飢餐渴飲,夜住曉行。)
(所經之處,秋毫無犯。)
668**時間: 地點:
(卻說雍闓聽知孔明自統大軍而來,即與高定、朱褒商議,分兵三路:高定取中
(路,雍闓在左,朱褒在右﹔三路各引兵五六萬迎敵。)
(於是高定令鄂煥為前部先鋒。)
(煥身長九尺,面貌醜惡,使一枝方天戟,有萬夫不當之勇﹔領本部兵,離了大
(寨,來迎蜀兵。)
669**時間: 地點:
(卻說孔明統大軍已到益州界分。)
(前部先鋒魏延,副將張翼、王平,纔入界口,正遇鄂煥軍馬。)
(兩陣對圓,出馬大罵曰)
魏 延:反賊早早受降!
(鄂煥拍馬與魏延交鋒。)
(戰不數合,延詐敗走,煥隨後趕來。)
(走不數里,喊聲大震。)
(張翼、王平兩路軍殺來,絕其後路。)
(延復回。)
(三員將併力拒戰,生擒鄂煥,解到大寨,入見孔明。)
(令去其縛,以酒食待之)
孔 明:汝是何人部將?
魏 延:(煥曰)某是高定部將。
孔 明:吾知高定乃忠義之士,今為雍闓所惑,以致如此。吾今放汝回去,令高太守早早
歸降,免遭大禍。
(鄂煥拜謝而去,回見高定,說孔明之德。)
(定亦感激不已。)
(次日,雍闓至寨禮畢,闓曰)
孔 明:如何得鄂煥回也?
魏 延:(定曰)諸葛亮以義放之。
孔 明:(闓曰)此乃諸葛亮反間之計﹔欲令我兩人不和,故施此謀也。
(定半信不信,心中猶豫。)
(忽報蜀將搦戰,闓自引三萬兵出迎。)
(戰不數合,闓撥馬便走。)
(延率兵大進,追殺二十餘里。)
(次日,雍闓又起兵來迎。)
(孔明一連三日不出。)
(至第四日,雍闓、高定分兵兩路,來取蜀寨。)
670**時間: 地點:
(卻說孔明令魏延兩路伺候﹔果然雍闓、高定兩路兵來,被伏兵殺傷大半,生擒
(者無數,都解到大寨來。)
(雍闓的人,囚在一邊﹔高定的人,囚在一邊。)
孔 明:(卻令軍士傳說)但是高定的人免死,雍闓的人盡殺。
(眾軍皆聞此言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