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序

  詞者,概念之交集也。漢字源自象形,在道法自然影響下,先民對一幅一幅連續的的圖形,與已逝之經驗形成類似現實的認知。這種認知的基礎,是為「觀念」,亦即因「觀察而導致的念頭」。
  2006年,「朱邦復工作室網站」號召了十五位網友,用一個多月時間,完成了《字易》一書。書中收集了八千個有涵義的漢字,用五百多「漢字基因」,根據一定的規則組合成(本書公佈在「開放文學」,免費取閱)。
  這事不算什麼豐功偉業,本不值得大書特書。但百年以降,國人喪失了民族自尊,事事仰賴西方,連文字字典也向西取經,白話連天!人云:「漢字難學,西文科學,為了國家前途,必須改字易文」!彼輩是謂:「祖宗已亡,文化無用,為了衣錦食肉,必須改籍從洋」!是耶?人生在世,無非順應環境之演變,承載宗祖之遺祧,《字易》可謂先鋒也!

  自然界之發展有一定之程序,有體而用、前因後果,絕無例外。漢字由象形以象徵,以象徵而會意,一應過程,完全依順生活經驗,故極易應用。漢字之根本,來自「概念」,「概」乃供刮平斗斛的短木棒,或以為門前繫馬之木樁;故「概」象徵接近、繫縛,「概念」則為「繫縛之概略念頭」。將事物概略地結合為文字,即可供人們相互溝通,無虞時空之別。
  自從漢文西化後,詞組係目前慣用之名稱,亦被稱為「觀念」。不過,舉凡兩個、或兩個以上之概念,皆可組成詞組,但「詞組」未必能形成「觀念」。蓋「觀念」也者,「觀」之成「念」,觀時,由形以知義,前義與後義兩兩互相作用,將兩個概念融匯為一。這種概念之融匯,一舉擴大了漢字的功能,進而產生了無與倫比之中華文化。
  本書之內容僅為觀念詞九牛之一毛,因著者年近八旬,只能開山搭橋,後事尚須看後人也!


                    黃岡朱邦復於澳門
                     2014年 6月





                   

© 2024 朱邦復工作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