妝鈿鏟傳(<--html版)

下載本書html
  • 本書說明
  • 第一回
      出三綱奇男降生 鑽雲道遺留讖語
  • 第二回
      夾榆頭趁館教子 賈思文逐師散學
  • 第三回
      弓長兩蕩業敗家 享添躲乘機謀鏟
  • 第四回
      得遺頌思出紅塵 改姓名去赴苦海
  • 第五回
      遇太白詳說龜蛇 賽金山不願安身
  • 第六回
      歷大險尋著丟清 躲軍洞才去藏頭
  • 第七回
      柏生發到了藏頭 老精鷹送寶三件
  • 第八回
      神鰾遣使來要山 柏生發不肯即還
  • 第九回
      崔璧錦復來要山 柏生發耍起皮禪
  • 第十回
      神鰾祖師親來戰 柏生發逃奔精一
  • 第十一回
      柏生發去尋脫空 精一山即發助兵
  • 第十二回
      三人用寶擒神鰾 躲軍洞前各顯能
  • 第十三回
      柏生發初會胡禪 托黃白與他解鰾
  • 第十四回
      柏生發還山神鰾 知歸真便思反本
  • 第十五回
      皮禪杖換成琴鐧 別蝙蝠反本安業
  • 第十六回
      神鰾得山並妝鏟 叮嚀委托小真人
  • 第十七回
      小真人方思蕩志 二門客季善逢迎
  • 第十八回
      小真人藏頭縱欲 躲軍洞貓鼠同眠
  • 第十九回
      出放洞倏然無主 介道內添一首領
  • 第二十回
      小真人家緣破盡 承指教亦去鑽雲
  • 第二十一回
      妝鈿鏟亦換禪杖 盡勾獸又歸真人
  • 第二十二回
      歸真山琴鐧學成 贈道號反本真人
  • 第二十三回
      妝鈿鏟還歸本主 柏生發復姓回籍
  • 第二十四回
      不惜費教子讀書 登高科光耀門閭
  • 辭典

    自序

      自世傳三墳五典,八索九丘,與夫《六經》百家之言,未償不愜意歎曰:「古人之載籍,亦何其博也哉!」及披閱自誦讀之,詳察而細推之,無非聖賢之心法、帝王之事功,以及綱常名教、忠孝廉節、立身制行之端也。是知古人著書立說,上有功於先王,下有功於末學,其所關良非淺鮮。余賦性陋劣,才淺學疏,敢妄有著作,甘蹈愚而自用之罪。但以歷覽山川,遍閱人情,偶有觸於窮通得喪之無定。因思通而忽窮,窮而復通;得而忽喪,喪而復得,貧富互相軋,誰實主之乎?或閱曰天也,或曰人也。自余以為,天事人事,各居其半焉。人心若與天心合,天必佑之,人心若與天心違,天必覆之。《書》曰:「皇天無親,唯德是輔。」《易》曰:「積善之家,必有餘慶;積不善之家,必有餘殃。」蓋存心正大,務本力農,其遺業必長久而綿遠;存心奸險,機詐詭謀,某遺業必如日以暴雪。不觀往代之軼事乎?禹以概台之色德,而口奠安,至夏桀,以不仁而國祚斬。湯以懋昭之德,而圍四是式;至殷紂,以兇暴而玉步移。武以執兢之德,而八百會同;至幽厲,以淫虐而九鼎遷。他若秦漢隋唐,以迄五代三分,不教年而一變。不再傳而即失者,何可勝道?大抵皆以不以智取,不務本計,是以上干天怒,下失人心故耳。如果歸真反本,修德行仁,則人心與,即天心與。雖有暫失祖基者,或及身而失,未必不及身而得。即不然,後來子孫,諒亦仍復舊土。蓋吉人自有天相,理所必然。而奸詐兇惡,寧有善其後者,與吾課往右君心之貴如是。即今之草野農夫,亦何獨不然?如挽近之弓長兩,其始也不守本分,中人圈套,失遺業於享氏父子之手,似無復得之理。然享氏父子百計圖維,謀人田產,自謂人拙我巧,人愚我智,而欲以永世為業。豈知得之不義,天理不容?透出敗家蕩業之子,轉盼一空。而弓長兩者,改邪歸正,得琴銅之術,將從前所失之妝鈿鏟,去而復來。且二子成名,光耀門閭,較享邑兩之無憂小真人為何如者?豈非和喜降祥,不喜降殃之明驗乎?吾故曰天事人事,各居其半焉。
      余偶有感觸於此,因著俚《傳》一卷,共二十四回,而以「妝鈿鏟」為名,蓋為田產起見也。《傳》成,因以為序。詎獨為弓長兩與享氏父子惜?正為天下惜,為後世惜。且欲效弓長兩之為奇男子,而深以享樂父子為戒也云爾。
      乾隆歲次丙子秋月褦襶道人書於銅山之口門官

    序一

      東阜野史氏於友人齋,見所謂《妝鈿鏟傳》,競讀,不禁掩卷而三歎曰:「甚矣褦襶道人之仁也,天道去人豈遠哉!」數盛則理隱,理盛則數絀。陰陽消長,不能相無。當其未定,幾若蒼蒼正色,托體虛空,無與人事者。迨既定,則慶與殃,如影之隨形,響之應聲也。如簷溜之水,點點滴滴,不移其處也。又如銖較而寸計也。天道去人果遠哉!然使有理無數,小人必不起蠅營狗苟、狼貪鼠竊之心。有數無理,則為善者其懼,而世道人心於是乎壞。此褦襶道人所為重有慨也。其所為書,寓言十九,棒喝再三。
      觀弓伯子,因慳吝而敢於弗克家。有不思無地生財,當流行天地間,而求遺子以安者乎?觀弓長兩,始則逸而思淫,不比人數;繼能窮而返本,終成干蠱之孝,義方之慈。有不思為天地惜物力,為父母貽令名,為子孫計長久者乎!觀享邑氏,機械百出,襄取人之妝鈿鏟,不轉瞬而地藏有召,空手以歸。其子於弓長氏之初行,轉相倣效,且加厲焉,妝鈿鏟遂以還其故主。有不思富貴貧賤定於生初,刻薄成家,理無久享,而安於順時聽天者乎?有不思祖父創業艱難,當親正人遠小人,務求勤儉以蓋前愆而裕後昆者乎?甚矣椎橫道人之仁也。或曰:「良醫醫未病,此書其醫已病歟!」吾謂世之信醫者固多,而諱疾而忌者亦復不少,倘有人大聲疾呼而告之曰:「用我方則生,不用我方則死!」吾知人雖王愚,未有不免進苦口之藥者也。不然,軒岐曷為而以書傳哉?此蓋仁人救世之心也夫!
      東阜野史謹識

    序二

      天地,一大文章也。其脈絡,則水流而山峙;其絢染,則烏獸與草木。有脈絡而無絢染,枯寂無光,有絢染而無脈絡,散漫無歸。是以山自為山,山山各有其本,而飛走動植育其中,水自為水,水水俱有其源,而蛟龍魚鱉潛其內。從源而溯之,其源流支派,爽若列眉。由本而窮之,其起伏結聚,朗如畫沙。覽其脈絡,睹其絢染,井井不紊,滴滴歸源,不誡有篇如股,股如句而燦然奪目哉!乃人之為文也,亦何獨不然?
      如是《傳》之作,以妝鈿鏟為題,而以弓長兩、享邑兩錯綜運化為文。弓長兩本有妝鈿鏟而自失之,失而復得;享邑兩本無妝鈿鏟而忽得之,得而復失。此妝鈿鏟應有之反正開合也。至若廢學業而投苦海,躲軍洞以戰神鰾,尋脫空與求思禪,會黃、白與學琴銅,得鈿鏟而歸家,則妝鈿鏟之脈絡也。觀山景而遇經過,過累頭而逢太白,問樵者與打精鷹,見無點與宿窟蘢,小真人之縱欲,則妝鈿鏟之絢染也。而其中襯托不一物,騰那不一法,或用影射,或用明點,總無非為妝鈿鏟作曲折耳。而且語語道破俗情,句句切中時款,處處有起伏,節節有照應。循首訖尾,捧讀一過,真屬暮鼓晨鐘,時時令人猛省,不誠為天造地設之一大文章哉。
      松月道士謹識

    小引

      世事輪環,自古及今莫不然。三皇首出開天地,五帝為君邦國建。這其間,人不勝紀,事不一般。富貴貧賤雖由命,遲速久暫憑心田。你看那為忠為良的,到底世代綿遠:你看那作姦作惡的,真是火上生蓮。心存裕後,何須巧用機關?志欲光前,無如積德行善。見了些心僻意險,圖謀成家產,眼前雖是三春花,豈知一旦被風捲!見了些內癡外憨,寄分敗家緣,目下縱然受奔跋,轉盼仍舊廣田園。富了貧兮貧了富,打牆板兒上下翻。得之易,失不難,誤用心計是枉然。莫欺人,莫瞞天,穹蒼自有眼目看。但行好事,休胡打算,祖業即落他人手,何愁破鏡不重圓?那時節,享富貴,受榮華,無人不道是神仙,無人不道是神仙。

    © 2024 朱邦復工作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