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回
     論時弊遊山得夢 著新書寓言見志

  杭州有一名孝廉,學問淵博,性磊落不羈,嘗對二三知己論天下事,慨然說:「治國如治病,只要對病發藥。」或問:
  「今日的病是何症候?」孝廉道;「犯了實病,好像損症,治法當扶養元氣。一朝權在手,吾當為天下醫好這病。」人都迂笑之。
  一日,出城探望朋友,談了片刻,忽動遊山之興。時正深秋天氣,就約同朋友到葛嶺去看日出。步出湧金門,在藕香居吃了茶,隨喚板船一隻,搖到葛嶺。天色將晚,上得嶺來,一路古木蕭疏,寒鴉亂噪。再上數十級,上面有只涼亭,亭額上寫做「觀日亭」三字。下看西湖,小如池沼。對面樹色煙光,迷茫莫辨。再到最高處遠望,萬山叢疊外,但見白茫茫一帶不能分曉,想必是海了。領略一番,隨即回身,到得一廟。
  尋進來,殿上燈光明亮,一道士出來迎接,說道:「明日是十月朔,相公們想是來看日月合璧的?」孝廉笑道:「是。」
  隨接問道:「我兩人今晚想借此一宿,寶寺中還有空屋否?」
  道士連聲答有,隨即請進客堂,獻茶畢,道士說:「今日天氣晴朗,靠相公們洪福,明早合璧,必定好看的,相公須早些起身。」二人同聲答應,道士又說:「合璧真好看,只要天色好。
  兩位相公曾經看過幾次?」孝廉答道:「我前年在湖南曾到衡山祝融峰看過。」隨對他朋友道:「真是天下之大觀呢!」就將日出的光景形容了一遍。正言間,外面搬進菜蔬四碗,酒壺一把,素面一大盤,道士起身說:「山中無兼味,相公隨便用些罷。」二人致謝。用膳畢,道士引到一間客房,牀帳枕被都已鋪設停當。略坐片刻,道士即起身說道:「相公早些安睡罷,失陪了。」說畢,自去。其時,萬籟無聲,百感俱寂。二人連牀而臥,孝廉和衣睡下。夢到一處,見一老人背負葫蘆,坐在一塊青石上,旁邊幾十人面黃肌瘦,形容憔悴,拜求老人診治。
  老人出葫蘆中藥,一一給了。孝廉候在林下,等眾人散去,進前向老人施禮,展問姓名。老人道:「僕無名姓,道號覺世,向在峨嵋山中,雲遊到此。」孝廉問:「適見那一班人,生的何病?」老人道:「不倫不類,三等大病。與世推移,莫為救拯。」
  孝廉聽這話和他平日議論有些巧合,隨再問:「這病起於何時?」
  老人道:「遠的數百年,近的數十載了。」孝廉問:「現在這病多麼?」老人道:「人數四百兆,行省二十一,不病十有三,病者十居七。」孝廉笑問道,「何多呢?」老人道:「太平之世,風氣仁厚。陰陽調和,疾病罕進。迄乎衰世,人心汗垢,亂氣驕奮,無奇不有。」孝廉問:「怎樣分三等?願聞其說。」老人屈指說道:「一曰鴉片,二曰時文,三曰纏足。」孝廉笑道:
  「鴉片之害,數十年來傳遍國中,最為可恨。時文一道,自前朝到今,未嘗更改,國家為了他,誤盡大事,吾輩為了他,誤盡終身,所以有見識的說是明太祖教人做時文,比那秦始皇焚書坑儒一般凶狠,這說也不為過。若婦女纏足一事,雖屬無謂,卻於國家無甚害處。」老人聽了,歎道;「先生還不知道呢?這事倒關係非輕。今人纏小足,不過說要好看,那曉人身上無一件不是天生就的,好好醜丑,全然不能硬做,況且美人妝飾不在腳上分別。《詩經》贊衛莊姜,件件都好,惟不提及,可見古時美人未嘗纏足,未嘗不好看。」孝廉問:「纏足的害處怎樣?」
  老人答道,「女子纏足,大都六七歲到十四五歲上,正當長髮時候,受了百般痛苦。後來出嫁了生的男女,體氣也多薄弱。
  所以近時年壯的人,每每不耐勞苦,專喜安樂。雖說是習慣使然,一半是先天不足,做事也就懶惰。那吃煙的,也是懶惰了,這害處,真不覺的?」孝廉又問:「古時纏足既不通行,何以相傳是妲己作俑,究竟起於何時?」老人道:「這說荒誕難信。
  作俑的人,我也不能確切指明,以意度之,當是六朝時起的。
  記得齊東昏侯將金子鑿成蓮花,貼在地上,教潘妃走,曰:
  『此步步生蓮花。』今稱小腳為『金蓮』,就是這典。還有《道山新聞》記有一段典故,說李後主宮嬪窅娘織麗善舞,後主教她以帛繞足,織小像新月模樣。又《瑯環記》書中說馬嵬有個倡女名叫王飛,拾得楊貴妃雀頭履一隻,長只一寸,這樣看來那時節已通行小腳了。」孝廉點頭稱是,便問道:「小子不敏,頗有救世熱腸,只是怎樣勸化世人?請教。」老人聽說,笑道:
  「善哉善哉!惜乎先生年紀已逾大衍,這等挽回風化的事也有運數。以僕看來,世間上的病,必須二十年後方能祛除,先生恐等不到。」孝廉忙問原故,老人道:「先生壽限已滿,一月後便當謝世,托生在紹興會稽縣康家。那時得志,握了大權,才能替世人治好這病呢。」孝廉再欲問時,忽聽得曉鍾一聲,矍然驚醒。起身看時,已是五更時候。孝廉不敢再睡,就喚起朋友,一同步出山門,已有道士點燈伺候,一路引道,走到涼串上。
  東方漸白,不到一刻,遠遠望見紅光直上,下面像車輪大的一物湧將上來,奇彩繽紛,光照萬里。道士們目奪神駭,看得呆了。約莫有一個時辰,二人回到廟中,取出紋銀二兩,謝了道士,緩步下山。仍舊叫了船同回。一路在船上,孝廉對那朋友將夢中遇見老人,和老人的話,細說了一遍。那朋友聽了,笑說道:「日有所思,夜有所夢,你平日嘗想給天下治病,故有這夢。」孝廉聽了,也就置諸度外。回家不久,孝廉果真謝世,他朋友方才驚信。過了幾年,特地渡江赴紹興會稽,探聽姓康的人家,果於三年前生得一子,聰慧無比。
  欲知緣起如何,且聽下回分解。


 

© 2024 朱邦復工作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