東度記(<--html版)

下載本書html
  • 本書說明
  • 第一回
      南印度王建佛會 密多尊者闡禪宗
  • 第二回
      道童騎鶴闖妖氛 梵志惺庵留幻法
  • 第三回
      蒲草接翅放青鸞 槍棒化蛇降眾少
  • 第四回
      眾道徒設法移師 說方便尊者開度
  • 第五回
      三尖嶺眾賊劫庵 兩刃山一言化盜
  • 第六回
      本智設法弄師兄 美男奪俏疑歌妓
  • 第七回
      純一報恩留長老 酒傭懷忿算高僧
  • 第八回
      巫師假托白鰻怪 尊者慈仁螻蟻生
  • 第九回
      擾靜功頑石化婦 報仇忿眾惡當關
  • 第十回
      賽新園巫師釋道 靈通關商客持經
  • 第十一回
      凶黨回心因善解 牛童正念轉輪回
  • 第十二回
      元通說破靈通關 梵志擴充法裡法
  • 第十三回
      指迷人回頭苦海 持正念靜浪平風
  • 第十四回
      破幻法一句真詮 妙禪機五空覺悟
  • 第十五回
      茶杯入見度家僧 一品遺書薦梵志
  • 第十六回
      弄戲法暗調佳麗 降甘霖眾感巫師
  • 第十七回
      賽新園復修舊廟 東印度重禮真僧
  • 第十八回
      二十七祖傳大法 達摩老祖度元通
  • 第十九回
      清寧觀道副投師 輪轉司元通閱卷
  • 第二十回
      陶情逞能誇造酒 風魔設法警陶情
  • 第二十一回
      妾婦備細說衷腸 王范相逢謀道路
  • 第二十二回
      詠月王陽招諷誚 載酒陶情說轉輪
  • 第二十三回
      貪嗔癡路過分心 清寧觀僧投老祖
  • 第二十四回
      神司善惡送投生 和尚風魔警破戒
  • 第二十五回
      神元捐金救雞豕 道士設法試尼僧
  • 第二十六回
      公興五試寇謙之 正乙一科真福國
  • 第二十七回
      行者點化崔夫人 魏王約束中軍令
  • 第二十八回
      崔寇惡報遭磨滅 忠孝投師入法門
  • 第二十九回
      扶演化阿羅說偈 尼總持擾靜赴齋
  • 第三十回
      道副論忤逆根因 祖師度續弦說偈
  • 第三十一回
      度向氏一門復孝 化鬱全五子邪心
  • 第三十二回
      執迷不悟墮酆都 忤逆妖魔降正法
  • 第三十三回
      試禪心白猿獻果 墮惡業和尚忘經
  • 第三十四回
      求課誦報本回心 說忠欺災祥果報
  • 第三十五回
      輕塵和尚消罪案 伯嚭奸魂被鐵鞭
  • 第三十六回
      神女化婦試真僧 冤孽逢魔謀報怨
  • 第三十七回
      公道老叟看妖魔 獻身行者陳來歷
  • 第三十八回
      聖僧不食疑心物 神將能降不遜魔
  • 第三十九回
      師兄師弟爭衣缽 秉教神王護法門
  • 第四十回
      貞節婦力拒狐妖 反目魔形逃女將
  • 第四十一回
      扶頭百輛論風流 改正狐妖談古董
  • 第四十二回
      誦毛詩男子知書 付酒案邪魔離婦
  • 第四十三回
      授女將威扶懼內 結狐妖義說朋情
  • 第四十四回
      取水不傷蟲蟻命 食饃作怪老僧貪
  • 第四十五回
      嚴父戒子結良朋 歲寒老友嗔狐黨
  • 第四十六回
      正綱常見性明心 談光景事殊時異
  • 第四十七回
      祖師慈悲救患難 道士方便試妖精
  • 第四十八回
      仙佛寶器收蛟患 祖師說偈試沙彌
  • 第四十九回
      善神守護善人家 惡黨聞災知警悟
  • 第五十回
      李老吝財招盜劫 仙官閱卷授誅心
  • 第五十一回
      阿諾享現成財產 大神送麒麟佳兒
  • 第五十二回
      悍婦凌夫遭鬼打 道人懲惡變驢騎
  • 第五十三回
      數珠子兩敵丸丹 舒鄉尊四知前世
  • 第五十四回
      高尚志逃名不仕 道副師見貌知心
  • 第五十五回
      犬怪變人遭食毒 鼠妖化女唱歌詞
  • 第五十六回
      商禮改非脫禁獄 來思信善拜胡僧
  • 第五十七回
      奸賊壞心遭惡孽 善人激義救冤人
  • 第五十八回
      狐鼠怪掠美示恩 把來思救人失水
  • 第五十九回
      威神三阻狐鼠怪 菩薩兩查善惡醫
  • 第六十回
      把氏施膏母子會 鼋精報怨說因由
  • 第六十一回
      捕竊變鼋知苦難 僧人論酒說葷腥
  • 第六十二回
      道士三施降怪法 長老一靜服鼋精
  • 第六十三回
      石克辱討飯乞兒 嘍囉報冤家債主
  • 第六十四回
      駱周善心成善報 虎豹變化得人身
  • 第六十五回
      走獸飛禽堪度化 士農工賈被妖魔
  • 第六十六回
      士悔妄欺成上達 道從疑愛被妖繩
  • 第六十七回
      說苦樂廟祝知音 舉數珠長老破怪
  • 第六十八回
      赤風大王濟貧漢 青鋒寶劍化枯枝
  • 第六十九回
      救生命多保如來 耍拐人木石幻化
  • 第七十回
      仲孝義解難甚奇 古僕人悔心救痛
  • 第七十一回
      舒尊長誤傷衙役 眾善信備問善功
  • 第七十二回
      走邪猿僕遭迷病 救乳鳥虎不能傷
  • 第七十三回
      猿猴歸正入庵門 道院清平來長老
  • 第七十四回
      零埃打烏遇妖邪 零地隨猴拴鴇怪
  • 第七十五回
      元來道者正念頭 青白船家救海難
  • 第七十六回
      辛苗叟公門方便 小和尚還俗養親
  • 第七十七回
      六老叟參禪論偈 三官長執冊說因
  • 第七十八回
      殷獨與鬼蜮結交 穆義同吳仁遇怪
  • 第七十九回
      奪人錢鈔遭人騙 肥己心腸把己傷
  • 第八十回
      顧名思義消冤孽 化怪除邪總道心
  • 第八十一回
      花蛇怪自供惡毒 蠢道人篤信除邪
  • 第八十二回
      梁善娶妾得多男 邵禁因齋結眾社
  • 第八十三回
      八齋友各敘罪孽 萬年僧獨任主壇
  • 第八十四回
      高義勸戒一兄非 高仁解散六博社
  • 第八十五回
      一偈謙光動傲生 五個精靈驚長老
  • 第八十六回
      無仁孽輩現精靈 有長前因呈長老
  • 第八十七回
      舒化修書請聖僧 怪狼聞經修善果
  • 第八十八回
      恃強凌弱反傷身 做賊偷牛遭怪耍
  • 第八十九回
      淹女胎村人作惡 查文卷大聖禮僧
  • 第九十回
      尼總持度狼了道 藺員外警戒回心
  • 第九十一回
      化善醫宗交感脈 客人貨出孝廉家
  • 第九十二回
      善狼得度歸人道 店主驚心拜鬼王
  • 第九十三回
      咒詛婆兒知悔過 姦淫魂夢逾東牆
  • 第九十四回
      建道場迎接高僧 試禪心顯靈尊者
  • 第九十五回
      陶情賣酒醉行商 王陽變婦迷孤客
  • 第九十六回
      眾商發心修廟宇 三僧說偈滅邪氛
  • 第九十七回
      諷經商真心顯露 惡鬼漢磨折疑心
  • 第九十八回
      蕭刺史重道敬僧 老祖師觀顏知喜
  • 第九十九回
      杯渡道人神缽戲 波羅和尚顯奇聞
  • 第一百回
      東度僧善功圓滿 西域嶺佛祖還空
  • 辭典

    第一回
         南印度王建佛會 密多尊者闡禪宗

      話說混沌初分,天地為兩儀,日月星辰為四象,山川草木,飛禽走獸,數不盡的萬物,生於其中。即人亦萬物中一物,只因人靈物蠢,人有知覺智識,能言善語,故配天地為「三才」,乃最靈者。以本來原有個正大光明的道理,自生來在孩提時,混混樸樸,未凋未漓。光明一理,包含五內。及至長大成人,知誘物化,邪魅外侵,本真內鑿,把個大道喪失。所以萬聖千真,立言行教,只要人克複本來,見性明心。這克復的何事?明見的何物?就是為臣的,既受皇王官職,盡心事主,忠義報國,大道何等光明!乃有一等,貪位慕祿,希圖富貴,惜身家,不顧國。哪知根本既壞,枝葉終傷,後世子孫寧保不壞?為子的,要思身從何處來,乃父母生育。且說那十月懷胎,三年乳哺,何等深思,孝敬不違,勞而不怨,大道何等光明!乃有一等為子的,貪妻愛,縱私欲,不孝雙親,哪知天鑒不宥,王法無私,報應卻也不小。為弟兄的,應該念父母血脈,同胞生來,弟敬兄,兄愛弟,何等光明大道!乃有一等,爭家產,為錢財,視弟兄如陌路,待手足如寇仇,哪知天合的弟兄既失,人合的財產怎長?為夫妻的,陰陽配偶,子孫相承,相愛相憐,何等光明大道!乃有一等,貪淫縱欲,棄舊憐新,憎妻寵妾。更有淫妒婦女,不守妻節,敗壞風俗,多有性命不保。為朋友的,要知德業相勸,過失相規,大道何等光明!乃有一等,勢利交,酒食友,處富貴親如手足,當患難視如路人。哪知天道好還,災難莫測,誰為救恤?這五倫道理,正大光明,人能永保不失,自然邪魅不侵,災害不作,福善資身,以完全生人道理。便是聖賢仙佛,也不過克全了這道。少有所失,便入邪宗。後有清溪道人五言八句,指出克複光明要法。
      詩曰:
      大道原明徹,邪魔擾世緣。
      莫昧菩提樹,須開寶葉蓮。
      五倫同此理,三省即先賢。
      克復工須易,予欲又何言!
      且說東京孝武帝寧康年間,天下廣闊,海宇遐荒。出中華外國,有五印度國。一個南印度國海邊,有一漁父名叫卜老。因他終日面無慼容,見人只是嘻嘻,人稱他做笑不老。他夫婦兩個,日以捕魚資生。一日捕得巨口細鱗,將欲烹食,只見那魚有乞哀貪生之狀。夫婦憐慈動念,乃計議放生,把這活魚仍投海水。那魚洋洋游去。夫婦二人,便思持齋改業,怎奈邊海無策贍生。正窘急處,忽來一個老僧到門化齋,只是大笑不止。漁父雖笑,這日卻有些慼容。老僧笑問道:「漁翁,貧僧素知你好笑,今日何故面色淒淒?」漁父強陪笑臉,那漁婦便答道:「師父你有所不知,我夫婦原以捕魚資生,近為捕得一魚,將欲烹食,那魚狀若乞憐,我夫婦不忍,放它歸海。因思人生世間,有可充腹之物,有可治生之事,何必傷物性命,以養人身?棄了此業,又無計資生。我夫為此戚戚。但我夫平日好笑,他道:『有魚便有酒,有酒便有笑,有笑乃不老。』人所以因他姓名,遂呼他為笑不老。不知長老也笑不休,卻是何因?」老僧笑道:「貧僧打從中華來,到一處白蓮社,遇著一位遠公和尚,他有『虎溪三笑』禪機授我,因此學他之笑,一路化齋到此,逢人便笑,海邊村戶人家,都叫我貧僧做笑和尚。」漁父笑問道:「師父,我笑有個話頭兒,你笑不知可有?」老僧笑道:「貧僧有幾句話頭。」漁父道:「請念念我聽。」老僧一面笑著,一面口念著,乃念道:
      笑,笑,笑,誰人識得這關竅。遠公傳我這根因,我因笑得笑中妙。豈是癡,非是傲,說與漁翁休見誚。你今向我笑笑人,我向你笑有玄奧。笑嘻嘻,自知道,非是笑九流,乃是笑三教。不笑為臣忠,不笑為子孝,不笑白髮自紅顏,不笑賢愚並不肖。也不笑矜驕,也不笑勢要,也不笑東施嫫母效顰,也不笑子建潘安才與貌。那笑陶朱猗頓富多金,那笑范丹蘇季貧無鈔。非是笑愚頑,不學甘棄暴。非是笑旁門,詿誤入左道。非是笑喑聾瞽目不成人,感歎悲嗟怨天造。仰天終日笑無休,今笑漁翁寄長嘯。這呵呵,有獨樂;這哈哈,有自好。只為太平時序樂雍熙,但願豐亨無旱澇,四時佳景物色奇,風花雪月堪歡躍。一身丟開名利關,煩惱憂愁俱不效。古往今來只如斯,家風落在這圈套。你也嘻,我也笑,笑的是,浮生空自忙,是非閒爭鬧,人生何苦縐雙眉,且學老僧腔與調。
      笑和尚念畢,乃問漁父:「你的話頭兒,也念念貧僧聽。」漁父笑道:「長老,我的話頭兒,卻是四個《西江月》。」乃念道:
      歎世悲哀憂慼,怎如哈哈嘻嘻。人生縱有百年輛,幾被憂愁奪易。
      智者雖教看破,人情自古難齊。得歡笑處且怡怡,好個呵呵生意。
      滿屋哄堂大噱,一人獨自向隅。世間惟有這鬚眉,他也立身天地。
      笑伊禿髮何事?笑我終日漁魚。只有沽酒落便宜,因此呵呵為計。
      笑和尚聽罷,笑道:「漁翁,你既呵呵為計,怎的又面帶憂容?」漁父道:「師父你不知,我前捕得一巨口細鱗,將烹而食,那魚狀若乞憐,我夫妻一時不忍,縱放它生於海。那魚得水,悠悠癢洋而去。因此我夫妻要持齋改業,又慮資生無策,因此憂慮不覺見於面,使師父見知。」笑和尚笑道:「漁翁,你夫妻既發慈悲,放生活物,我貧僧自有個與你資生計策。昨游海岸,見一物放大光明,近前看是何物,乃是一件寶貝,欲要把這寶埋藏海岸沙中。你夫婦既有放生活魚的仁心,貧僧豈無為你資生的好意!你可將此物上獻與國王,大則授你一官半職,小則賜你些金銀。何慮養生度日?」漁父笑問道:「師父,你見的是何寶貝?」笑和尚答道:此寶不是凡寶。你聽我道:
      一粒如粟,千劫不壞。堅牢不說,金剛九轉煉就,萬道霞光,照耀堪同日色。問根緣,從靜定中生出;說奧妙,自虛靈處發祥。如如不動,行無所住。才有這樣圓通,豈是那般虛幻。總來一個老禪和,留卻久修舍利子。
      漁父聽得笑道:「我也曾聞僧家久修得道,化火自焚,必留一粒舍利,萬劫常存。但這寶貝,上獻國王,安知他受也不受?且這寶今在何處,何計取來?」笑和尚笑道:「此寶遠則九萬鵬程路尚近,近則一剎那間取即來。人人皆有,個個不無。」乃自胸襟內取出,付與漁父道:「舍利此物就是。漁父好去獻王。」漁父接得寶貝在手。那和尚化一道霞光而去。漁父得了舍利,打點進獻國王不提。
      且說南印度國王歷代傳來,崇奉三寶。到一個國王,名德勝,生一子,心愛出家,修行成道,法號「不如密多」。這尊者誓願普度群迷,同歸大道,後成正果,位證二十六祖,演化東印度,此係前東度二十七祖成道。嗣後南印度國王,又傳位一個香至王。生三子,其季子名菩提多羅,也只愛出家,法號「達摩」。這老祖得二十七祖法器,欲繼普度之願,乃率弟子,演化本國。雖本無言之教,一意度人,明心見性,遵行正大綱常。自西竺東來,遇梁武帝,言論未合,摘蘆渡江,遺留聖跡而去。此乃後東度,今且按下不提。
      再說二十六祖不如密多尊者,聽得海邊漁父進獻舍利子,乃到國王殿前,果見王坐朝。執事多官拜罷,一官朝王奏道:「今有海邊漁父進獻舍利子。」國王聞奏,道:「國以賢為寶,民以食為天。進獻的,不以賢、不以粟,那舍利子要他何用!」令執事官不得傳呼。正才傳令,只見殿階前一個僧人,身披著錦襴袈裟,手執九環錫杖,卻不是近地來的禪和,也不是外國到的長老,乃是密多尊者。國王一見便問:「汝有何意見朝?」尊者答道:「臣僧聞漁父進寶,特來謁王。」國王道:「予正在此說這寶無用於國,免傳他進。」尊者答道:「我王以何為有用?」王曰:「進賢治國,獻粟食民,這卻有用。」尊者答道:「信如王言,但臣僧願王收此舍利,蓋座浮屠寶塔藏了,建個佛會道場,以修功德,以遂臣僧普度化緣。」國王聽得尊者道場功德之言,乃問道:「道場功德何在?」尊者答曰:「在王一心。」王曰:「予一心只在風調雨順,國泰民安。」尊者答曰:「王心敬天,自然風雨調順。王心法祖,自然民國泰安。」王笑道:「這道場,予知之矣。但不知此外更有何功德。」尊者答道:「建立道場,小則悔過消愆,大則超亡薦祖。功德甚多,卻也說不盡。」王又笑道:「予嘗聞子有普度化緣之願,且說佛會道場,俱為外務末節。」尊者答曰:「佛會功德,即是度己、勸世、化俗,於功德最大。」王又問道:「怎麼最大?」尊者答曰:「君子遵守王法,小人犯禁行惡。縱有刑加,藐然容有不畏。及聞佛會,便起敬心。不說三尺之嚴,頓悔一朝之過,有助政教,故云勸世。若上智不須佛會,君子可無道場,化善信,修陰功,前人留下這功課,願王遂臣僧普度化緣之行。」王乃笑道:「據汝此說,予正欲使四民守法,或有藐然不遵,使他同歸於善。便就修建一個道場,以答謝天地,未為不可。」乃令眾僧依據科儀,建立法事,立尊者為班首。尊者辭曰:「臣僧時有靜功,未便班居眾首。」王作主乃立眾僧中有德行者,職司班首。以尊者主壇。道場既建,水陸畢陳,雖遂普度化緣,實乃祝誕王壽。
      按道場功課,燈燭虛儀,菩薩豈拜念所乾,佛祖非香花所愛。只是善念在人心,昭格在禱祀。那一念投誠修建,陽長陰消,福緣善慶,盛世不廢,功德有些。
      按下尊者為王啟建道場不提。且說崑崙演派,蓬島分流,海有五嶽四瀆,名山勝水,哪一處不藏隱著神僧高道。有座崆峒深峽,削壁懸岩,中藏著一個全真道士,法名玄隱。這道士,他服氣不服氣,已列仙班;修性復修命,將成正果。一日偶出洞門,忽聞香信,把道眼遙觀,便知南印度國中修建勝會,乃向道童說道:「國度焚修,我與汝當隨喜。我駕青鸞先行,你可深鎖洞門,身騎白鶴後來。」道童唯命。只見道真駕著青鸞,頡頏霄漢,上下玄穹,霎時到了國中。入得道場,先禮聖像,後接眾僧,便問主壇。眾僧答道:「主壇尊者入定未出,道師當謁國王。」道士依言,先朝見國王,方來壇中拜謁尊者。此時尊者出定,兩人各敘禮通名。道士乃向尊者問道:「禪師,你佛會何因修建?」尊者答曰:「為王得舍利,且因貧僧有願普度,故建此道場。」道士道:「何樣科儀?怎生功課?」尊者答道:「酌水獻花,焚香課誦。」道士笑道:「此燈燭倉耳。」尊者亦笑道:「道門依樣,也有醮事。」道士笑道:「吾門固有,但其中如導氣運神,水火煉度,還有一種實用工夫,如龍虎坎離,嬰兒姹女,九轉還丹,一真朝聖,便與師尊空門大異。」尊者答道:「道師說的果然不差,只是吾門豈專焚修課誦,徒張鐘鼓香花,也有入定出靜實用功德,與道家共派同流。只是後人分門立戶,各顯其宗,毫釐之差,千里之謬矣。」道士道:「果如師言,吾門抱元守一,即是釋家萬法歸一。釋家言五蘊皆空,即是吾門常清常淨。又何差別?」尊者道:「無始以來,我與道師心同此理。但願後人各歸正向,勿入邪宗。若有矛盾爭歧,須引他轍轅共孰。」道士唯唯稱善。後有稱兩教事異功同五言四句。
      詩曰:
      道行正乙法,釋修勸化因。
      有如撫共剿,總是正人心。
      
      

    © 2024 朱邦復工作室